当前位置:

湖北长阳崩尖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日期:2019-05-21 11:06来源: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
责任编辑:市林业和园林局审核员阅读量:

  1988年成立崩尖子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市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国务院批准长阳崩尖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南山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段北坡,清江中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9′20″-110°48′02″,北纬30°16′04″-30°23′58″。保护区东到响石溪,北抵长江支流清江,西至天池河,南沿中溪河及崩尖子山脉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毗连。保护区总面积1331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602公顷,缓冲区面积3883公顷,实验区面积4828公顷,其行政区域涉及国有银峰林场、都镇湾镇朱栗山、城五河、响石、重溪和西湾5个村及资丘镇陈家坪、竹园坪、黄柏山和中溪4个村。

  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北缘,地形复杂,地势陡峭,生境复杂多样,是鄂西南山区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特种基因库,共有3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42个群系,现有维管束植物195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Ⅰ级5种,Ⅱ级17种);区内野生动物206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国家Ⅰ级5种,Ⅱ级49种)。

  崩尖子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鄂西南山区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珙桐、林麝、金钱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也是重要的清江水源涵养区。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生境独特,地处神秘的北纬30°地带,海拔相对高差2000多米,海拔超过1000多米的山峰34座,地形地貌突出;保护区物种独特,区内有珙桐、水青树、南方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茂密的森林和优良的栖息地为中国小鲵等濒危物种提供了难得的生境;崩尖子保护区景观独特,群山叠翠,溪水淙淙,峭石林立,红色文化底蕴丰厚,革命星火燎原九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自2017年批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严格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勘界立标工作,夯实保护区管护基础;持续发力环保督察整改,提高保护区管理成效;不断完善总体规划编制,明确保护区未来10年建设和发展目标;不懈加强巡护管理,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