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转化典型案例之秭归篇——深化“两山”理论实践 加快绿色生态崛起

日期:2023-01-04 09:53来源: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
责任编辑:市林业和园林局审核员阅读量:

 (一)案例背景

  秭归县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处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担负着“保证一库清水、保障三峡工程、保护万里长江”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秭归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县委、县政府立足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始终把筑牢三峡库区生态屏障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深刻领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涵,凝聚起践行“两山”理念的全民共识,以湖北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具体做法

  一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筑牢生态本底。秭归境内八成是山,山高坡陡,过去因生态环境欠账,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1999年县域内泥沙流失总量达到478.1万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滑坡体有200余处。决策者意识到,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缓,增加植被覆盖率是根本之策。秭归县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机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县发改、林业、农业、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不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和林地面积分别达到77.57%和273.8万亩,比20年前分别增加了36个百分点、50万亩,森林可利用率大幅提升。

  二是抓好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守护生态环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督查、损害生态赔偿机制和公益诉讼制度,为生态保护定下总基调。深入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创新开展河长、路长、林长、席长“四长”联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生态工程,对珍稀古树名木和极小种群全部挂牌保护,全面禁食和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大力开展森林防火和重大有害生物防治,实现连续26年无森林火灾。筑牢了三峡生态屏障,重构了生物多样性体系,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自然资本大量增值,独特的三峡坝上库首生态价值不断彰显。

  三是因地制宜布局农林产业,促进效益转化。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坚持“两果两叶”多经林战略不动摇,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秭归脐橙”品牌创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柑橘、茶叶、核桃奖补资金的具体使用办法,在开展生态治理时突出低海拔山地脐橙带,中海拔山地茶叶、板栗带,高海拔山地核桃、“三木药材”带的“三带”发展大格局。在具体建设规划中,围绕社会需求,推动高山生态林、中山低山经济林、三峡河谷景观林三林融合;在特色产业建设上,推动脐橙早熟、中熟、晚熟分海拔布局,绿茶、白茶、红茶及观音茶等分区域规划布局,核桃向中高山延伸,小水果见空补充。

  四是强化科技对产业的贡献,增强支撑引领。全面推行生态种植模式,建成核桃、茶叶、板栗等生态科技示范园4万余亩,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农林复合模式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使果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林保土、保湿、涵养水源等功效得到全面加强。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定脐橙、核桃、茶叶等9个技术标准,标准化建设在全国享有声誉。抢抓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机遇,加快产业大脑建设,完成脐橙价格指数第一阶段三支指数发布,种植户生产、政府监管、贸易决策有了准确的“风向标”“晴雨表”。

  是加强了生态与相关产业融合,实现多渠道转化。抓好“生态+”融合发展,实现全域旅游、农林共强、融合发展。发展“生态+体验”,精心打造一批以脐橙、核桃采摘、茶园体验为重点的生态景点,发展李、梨、桃、杨梅等小水果经济,建成吃、住、游一条龙的田园综合体60余处。建设脐橙文旅小镇、茶博园、核桃坊等一批特色项目。发展“生态+文化”,积极推动生态与文旅、康养、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楚辞》推介宜昌秭归脐橙,实现屈原文化与脐橙文化的有效融合。发展“生态+旅游”,立足优质生态资源,建成5A景区1个、4A景区2个、林旅综合体36个,年均接待游客1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亿元。

 (三)主要成效

  一是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退耕还林绿了一方水土,也为三峡库区建起强大的生态屏障。20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7万亩,其中发展柑橘、核桃、茶叶等经济林38万亩。三峡坝区、长江两岸及一级支流裸露山体全部得到修复,水土流失面积由20年前的1408平方公里下降到743.65平方公里,每年少向长江排放泥沙64万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二是促成了地方群众致富产业。全县累计建成多经林基地83万亩,其中脐橙基地40万亩、核桃22万亩、茶叶15万亩、板栗3万亩、小水果3万亩,全口径人平经济林2.3亩。海拔700米以下实现了林果叶全覆盖,三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人均增收1.3万元以上。其中脐橙综合产值达85亿元,脐橙产业亿元村达5个,过5000万元的村14个,秭归县成为全国唯一四季均可提供新鲜水果的地方(3-4月“伦晚”,5-6月“夏橙”,9月“九月红”,11-12月“纽荷尔”)。脐橙、茶叶、核桃等农产品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黄金果”“黄金叶”。

  三是打造了地方系列农林品牌。科学的规划布局使林果业基地建设与生态景观建设相得益彰,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独具特色,初步建成了全国四季鲜橙基地、湖北早茶基地和华中核桃鲜食基地,秭归先后被评为中国脐橙之乡,中国丝绵茶之乡。创建秭归脐橙、秭归桃叶橙、秭归夏橙、屈乡丝绵茶、秭归核桃5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秭归脐橙、屈姑、九畹丝绵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秭归脐橙公用品牌价值达26.8亿元,秭归脐橙入选全国100个名牌农产品。

  四是总结了“两山”转化典型模式。一大批整乡整村整流域通过大规模发展经济林实现区域高速发展的典型案例。如郭家坝镇通过发展脐橙产业,推动全镇实现海拔650米以下脐橙全覆盖,脐橙总面积8万多亩,产量达12万吨,16个脐橙专业村1.2万户近4万人从事脐橙种植;两河口镇谭家河村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年增收450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兰陵溪小流域昔日是一槽两面坡的沙坡地,通过发展茶叶产业,从2004年开始退出粮食种植,目前该流域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亩产值7000元,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从“荒山荒坡”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巨大转变。

  五是形成了中高端产业链。培育了屈姑食品、九畹丝绵茶、宜红茶叶等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500余家、家庭农场65余家、电商4000余家、快递物流包装企业40家,种苗繁育、果品清洗分选包装、运输、销售、深加工等配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以屈姑食品、多美橙等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百亿产业集群。综合开发脐橙酒、脐橙茶等100多个脐橙深加工产品,实现了脐橙从皮到渣、从花到果吃干榨尽零废弃综合利用,产品远销东南亚、中欧等140个国家或地区。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