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转化典型案例之后河篇——践行“两山”理论 探索五维价值
一、案例背景
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东北支脉,总面积10340公顷,在湘鄂两省的天然分界线上,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向第三级阶梯江汉平原过渡区,也是秦巴山脉与武陵山脉交界处。保护区属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典型植被的过渡区,是中国种子植物三大特有现象中心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处于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中武陵山区域的重要位置。近年来,后河保护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资源保护为主线,以探索保护区的科研、资源、维生、品牌和碳汇五大功用价值为目标,积极践行“两山”论,持续打造后河生态治理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是摸清资源家底,体现科研价值。保护区于2017年启动资源本底调查,采样了3万余份实物标本,编撰成1个综合和8个专题科考报告。2021年8月6日,时任湖北省副省长、市委书记王立在后河调研时强调,要发挥动植物基因库作用,将良种母树中最好的基因保存下来,实现生产性推动。保护区又根据资源状况,在保护区全域对物种分布、种群大小等资源状况展开调查,确定红心猕猴桃、青钱柳2个品种进行选育选优,在近生境位置选取其优良母株进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
二是开展科普旅游,利用资源价值。后河有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有河流湿地,有地质遗迹,是一个最原真的自然教育课堂。2021年,保护区投资400余万元,针对鸟类、昆虫、植物、湿地等布设室内和室外主题科普场地5处,包含蝴蝶谷科普基地、观鸟平台、观星平台、室内自然教育课堂、科普小径等。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五峰县四季学知、宜昌天问集团签订研学和科普合作协议,共建自然科考研学基地。目前,保护区正全力推进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建设,为五峰“两高”时代的到来储备能量。
三是做好山田文章,实现维生价值。保护区不是经济发展的空白区,保护区职工也不是经济发展的旁观者。后河坚持既要生态“高颜值”,又要发展“高价值”,还要老百姓的“获得感”。保护区持续推进常住的林农341户种植中药材450亩,养殖中蜂1158桶,开办“农家乐”15户,提供土特产销售24户,参与旅游公司就业40人,聘请34人为专兼职管护员,支持习文家庭农场、百溪河家庭农场、灵溪沟家庭农场、中蜂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四是充分彰显特色,增加品牌价值。对标四川大熊猫全产业范式,推动华南虎成为生态价值转换的重要载体,目前已与国家林业局虎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动物园签订合作协议,华南虎驯繁一期基地建设主体工程已完成,下一步将积极向国家申请虎源调配,以期打造成为全国培养生态文明的核心品牌。同时利用良好的生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引导百溪河居民进行稻田“旱改水”,打造“百溪河”品牌大米。
五是积极谋划未来,储备碳汇价值。后河保护区森林植被丰富,碳汇储量大,保护区提前谋划,委托专业机构对现有碳储备量进行核算,邀请三峡大学王建柱教授就“双碳”背景、林业碳汇与双碳、碳交易机制、林业碳汇项目流程与要求进行授课,目前正谋划开展保护区中幼林林分固碳能力评估,以期为提升区域林业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产业化蓄力。
三、取得成效
一是维护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对比1999年科考结果,保护区维管束植物从2292种增加到330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从25种增加到7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从369种增加到417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从58种增加到66种,种群数量增加。植被群落结构稳定,维护了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
二是提升了生态地位和形象。2021年后河被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确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后河科研监测视频已累计24次在央视“秘镜之眼”栏目播出,2022年后河保护区“两山理论”实践做法入围全国优秀案例。
三是增加了保护区林农收入。后河现有384户,1086人,2021年各类现金总收入达1350万元,人均现金收入12000元以上,特别是中蜂、中药材增加明显。通过服务林农,提升了群众工作水平,融洽了区民关系。
四是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后河为五峰生态立县战略提供诠释和注脚,为全域旅游提供结点和支撑,为宜昌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本底支撑和功能补充,为全省全市开展研学和科普活动提供原真自然课堂。
五是奠定了长远发展的基础。华南虎驯繁,培养保护区核心优势,标本馆建设成为“争第一,创唯一”的重要窗口,物种选优培优,找到了践行“两山论”的切入点,碳汇价值储备必将成为保护区发展的重要支撑。